當前,以資源、資本和勞動力為主導的傳統發展模式正向以科技、知識和人才為主導的創新發展模式轉變,科學技術已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的主導因素,成為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成為決定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關鍵。在全省交通系統認真貫徹“兩創”總戰略,全力推進“三大建設”的過程中,深刻理解科技創新、努力實踐科技創新,走科技引領的發展之路,是我們實現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戰略選擇。
為給下一步特別是“十二五”的科技創新提供參考,我們開展專題調研。在此基礎上,對近年浙江交通科技的現狀作了一個評估,對具體工作和存在的主要問題作了系統回顧、分析,對下一步科技創新的主要任務、研發重點、保障措施等作了一些思考。
一、對浙江交通科技現狀的基本評價。
近年來,在廳黨組正確領導下,全省交通系統深入實施“科教興交”戰略,圍繞“三大建設”賦予科技工作的任務,積極開展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成果推廣,交通建設和運輸生產的技術力量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1、科研成果質量處于國內先進水平!笆晃濉币詠,我省先進實用的優秀交通科研成果不斷涌現。2006~2009年11月近四年間完成鑒定、評審的項目中,經國內外查新和評議,被評為“國際領先水平”的達12項、“國際先進水平”的達53項;2008年全國公路學會科技獎評選中,我省有8個項目獲獎,其中特等獎1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3個,獎級和獲獎數量均名列各兄弟省市前茅。
2、技術性成果基本上均得到應用。近年來,我們以成果轉化作為研究的最終目標,采取一系列新舉措,努力實現科研與實際工作的結合、實現科技成果向直接生產力的轉變,交通工程、信息化建設等技術性成果基本上均得到應用,每年實施的推廣應用項目均在100項以上,重科研輕應用的現象有了的改變。
3、交通科技創新體系架構逐漸形成。經過長期努力,交通科技創新體系中以政府為主導的管理調控體系,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科研教學院所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以各種中介機構為紐帶的科技服務體系已有了初步架構。政府交通管理部門、交通建設和運輸企業、院校和科技中介組織等共同組成的、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逐步形成,并在實際運行中發揮著各自的積極作用。
二、浙江交通科技管理的主要實踐。
近年來,在科技管理的具體實踐中,我們強化科技的戰略研究、規劃計劃制定、政策制度建設,同時加強部門之間、上下之間的協調,提高宏觀管理和服務水平,提高整合科技資源、組織重大科技活動的能力,努力實現全省工作的上下互動、橫向銜接、科學有序、多層次推進。以上活動主要體現在科技項目立項、研究過程管理、科研成果推廣應用三個環節。
。ㄒ唬┛蒲许椖苛㈨棴h節。
1、實施五年規劃!笆晃濉币詠砦覀儗δ甓扔媱澚㈨椝悸纷髁苏{整,規定“十一五”科技規劃中的 “研發重點”必須逐年列入年度計劃、重點以外的項目不再立項的思路,以保證科研的系統性和針對性,盡量避免重復立項,并為今后重大問題的集成創造條件。去年對“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作了評估,6項目標中5項實施情況良好,30個重點基本上已開展研究。
2、編制優先主題。圍繞“研發重點”及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我們請有關專家主動設計題目,編制年度“優先主題”下發,各地申報的相關課題優先立項,把握立項的主導權。
3、實行立項查新。規定項目申報者在提交項目立項申請時必須附科技查新報告,未提供查新報告、或查新報告顯示已有過研究的項目一般不予立項,盡可能避免重復研究。
4、試行招標投標。制訂“重大科研項目招投標管理辦法”及標書范本,試行重大科研項目的招標投標。目前已實施了長上坡路段抗車轍研究、已通車高速公路橋頭跳車處治的招投標工作,其中前者業已完成,相關成果已投入應用。
5、依托重大工程。有針對性地依托跨海大橋建設、山區高速公路建設、高速公路軟基處治的一批重大工程開展科研。其中杭州灣大橋9項部、廳項目的實施為大橋建成提供了保障;舟山連島工程的“跨海特大跨徑鋼箱梁懸索橋關鍵技術研究”被列入國家支撐計劃。今年春天我們主動前往嘉紹通道、象山港大橋等工程調研,與指揮部討論、凝練重大項目,爭取列入各級計劃。
6、注重集成創新。有重點、有步驟地開展關鍵技術的系列研究,在此基礎上著力抓好集成創新。在建管處、公路局、設計院等的支持下,高速公路聯網收費通訊監控等7項集成已完成,有的已通過省技監局上升為地方標準;山區高速公路設計、高速公路軟基處治、瀝青路面設計等集成即將完成,并已列入省技監局編制計劃,為一大批新技術的推廣提供了條件。
7、加強對外銜接。加強與省科技廳、部科技司等的工作銜接,積極爭取支持。部省聯合攻關計劃項目的立項數多次居各省市首位,為我省交通科技項目爭取更高層次的立項渠道。
。ǘ┭芯窟^程管理環節。
1、修訂管理辦法。修訂、印發了新的《廳科技計劃項目與成果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了各方職責,完善課題申報與實施、資金撥付、成果管理等內容,為強化過程管理提供保障。
2、使用管理軟件。開發科技項目管理軟件并投入正常使用,努力以信息化為依托,實現各環節的有效銜接、提高管理效率。
3、組織大綱評審。針對以往發現的結題時有的課題質量不高的問題,實施研究大綱評審制度,規定每個課題組在開題前必須編制“研究大綱”,廳集中邀請有關專家作大綱評審,請專家幫助糾正大綱中有關研究思路、研究內容、研究重點、技術路線、人員結構、研究報告的提綱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偏差。
4、開展工作督查。每年均組織全省性的專項督查,逐一聽取各課題組有關進度、資金到位、人員落實、存在問題、下一步工作思路等的匯報,提出意見建議,推動了成果水平的提高。
。ㄈ┛蒲谐晒茝V環節。
1、溝通成果信息。針對基層反映不知道有哪些新的技術成果、無從引用成果等問題,設立“交通科技信息網”,將1995年至今的廳科技項目信息逐條錄入,同時錄入大量報刊發表的成果信息,使用者通過檢索可以很方便地了解相關情況,在便于推廣的同時還有助于避免課題重復申報、重復立項。此外,在報紙上作成果宣傳、編發“成果選編”、舉辦科技展覽,暢通信息渠道。
2、實施推廣計劃。逐年編制科技成果推廣應用計劃,每年確定一批成果推廣應用項目的內容、依托單位、項目負責人、時間安排,以廳文印發實施。2006~2009年所列項目共達261項。
3、編制技術標準。為解決新技術使用的依據問題,將標準化工作列為科技工作的重點。編制標準計劃、設立專項經費、著手體系建設、加強協調溝通,近年已編制和將要編制的標準達47項,每年地方標準立項數占了全省的近十分之一。
4、培育中介機構。在湖州作“科技服務與推廣中心”建設試點,以中介組織的形式開展技術服務與成果推廣,樹立示范。
5、編發推廣指南。經咨詢專家,逐年將一批先進實用的成果以推廣指南的方式下發,為新成果推廣提供參考、創造條件。
6、建立培訓制度。規定凡通過鑒定、評審的實用型成果均舉辦全省性專題培訓,由課題承擔者主講,以加快成果擴散。
三、對浙江交通科技創新實踐的分析。
近年我廳在科技工作中推出的新舉措是比較多的,實施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注重系統性。一是管理的系統性。目前在項目立項、立項后的中間管理、完成后的成果推廣應用三大環節中,每一環節均有若干條措施,共同形成一套相對系統的管理框架;二是研究工作的系統性。前述“十一五”規劃的“研發重點”必須逐年列入五年的年度計劃、重點以外的項目不再立項的思路,以及編制年度“優先主題”的做法,使研究的系統性有了較大的增強。
2、注重實用性。以上管理實踐均根據具體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設計、開展,全都是從具體工作中來、用以指導具體工作的,實實在在而又基本可行,有較強的實用性。與此同時,在科研方面,項目立項以先進、實用為原則,必須符合行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符合申報指南,有利于行業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并由若干專家作預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評價。
3、具有先進性。根據與兄弟省市的接觸及部科技司領導的評價,目前我省實施的項目立項、中間管理、成果轉化的各項措施中,有不少是我省所特有的,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從科研成果的評價結果看,除部分項目達到國際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外,其余項目中的大部分均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四、浙江交通科技創新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在科技創新實踐中,有不少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有的是普遍性的問題在交通科技上的反映,而有些則是自身在具體的設計或實施上存在著欠缺。
。ㄒ唬┛蒲泄芾矸矫。
1、重復立項的現象仍然存在,F行的在網站上建立我省交通科技成果庫供立項時檢索、立項申請必須附查新報告的辦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省內項目的重復申報和研究,但與省外缺少銜接,不少項目與兄弟省市重復,且至今沒有好的辦法。
2、項目督查不夠有力。雖然每年均組織一次全省性的面上的督查,但重點項目的跟蹤督查做得不夠,如何發揮各市各單位科技管理部門作用、開展經常性的督查方面也需要認真研究。
3、課題結題滯后。結題滯后現象屢禁不止,按照目前實施的滯后半年仍按按時結題計算,符合時限要求的也僅占85%左右,雖然采取了對項目負責人的限制措施,但執行中難度很大。
4、廳科研計劃與公航運三局計劃的銜接不夠。目前的體制是廳的項目由廳科教處組織管理,三局的項目由三局自行安排經費、自行立項、自行管理,相互的銜接還需要加強。
5、部分項目科研配套經費難以落實。課題研究實行差額補助,差額部分由各課題第一承擔單位配套,但有的課題配套經費不能及時、足額到位,研究質量由此受到影響。
。ǘ┏晒芾矸矫。
1、科技項目的評價工作還未深入開展。近年雖然作過幾次后評價,但側重點在于資金的使用,全面評價體系亟待建立。
2、市級成果推廣中心建設進展緩慢。2006年廳發文要求各市組建“技術服務與成果推廣中心”,進而形成全省性的成果推廣網絡,但由于人員、經費、場地等原因,一直未有實質性進展。
3、新成果推廣應用依據不足。新技術的推廣需要技術標準作為依據,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滯后的情況下,我們加大了地方標準編制力度。但工作量大、涉及面廣,尚不能滿足需求。為給基層使用新技術提供依據,現每年編制推廣指南、推廣計劃,基層據此使用新技術風險相對較小,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4、成果推廣應用計劃的補助經費沒有落實。交通科技成果特別是工程類成果推廣的投入很大,廳經費有限,如果實施補助有困難。我們曾經設想用以獎代補形式,在項目完成后對項目組實施評比、獎勵,但又涉及財政資金的使用渠道問題。因此此項計劃的補助問題一直未能解決。
。ㄈ﹦撔麦w系建設方面。
1、在利用多外來科技資源的同時培養自己的力量方面做得不夠。多年來我們與省內外教學科研院所進行廣泛合作,成效顯著,但過于依賴對方。如何利用科研項目平臺,解決好引進智力的同時帶動交通人才隊伍素質的提高的問題,還未很好解決。
2、企業科技創新的動力不強。各類工程項目業主(建設指揮部)、交通運輸和建設單位是創新主體,但由于體制上的原因,創新所得收益在很大程度上與個人無關,而使用新技術的風險則必須承擔,因此影響了創新積極性。
3、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各市交通局(委)中除少數設有專門處室和專職管理人員外,其余交通科技管理機構大多不健全,人員多為兼職,管理力量亟待加強。
五、對未來科技創新主要任務、研發重點、保障措施的思考。
走科技引領的發展之路,切實提高科技對交通運輸發展的貢獻水平,這是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交通科技發展的歷史機遇。對于未來一個時期交通科技的主要任務、研發重點、保障措施,結合“十二五”科技規劃的制訂,我們也作了些思考。
。ㄒ唬╆P于主要任務。
在“三大建設”和交通現代化過程中,科技管理部門必須認真履行職責,將上述一系列問題和不足,作為今后工作重點,從項目管理、成果管理和創新體系建設三個方面化大力氣加以解決。同時組織科研人員圍繞中心工作,努力完成好以下任務:
1、服務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省交通運輸仍處在建設高潮的持續期。根據“三大建設”的總體安排,通過大港口建設,全省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要突破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要超過1500萬標箱;通過大路網建設,全省公路總里程要達到11萬公里以上,公路密度要達到110公里/百平方公里;通過大物流建設,要建成12個綜合性物流基地和全省公共信息平臺,培育10~15家專業化龍頭企業!叭蠼ㄔO”建設涉及技術問題很多,特別是一些重大技術問題,如不盡快解決,將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制約。為此必須組織力量開展科技攻關,為建設提供支撐和保障。
2、提高交通設施運行質量。要有效滿足交通運輸需求,除加快建設和發展外,還要利用各種科技手段,對交通網絡的運行實施科學管理,提高其利用效率。要采用現代管理、信息網絡等技術,全面提高基礎設施的運營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現有網絡潛在的運輸能力;要研究開發監控、應急等安全技術,建立快速應急反應系統,改進設施運行的安全性,增強交通出行安全保障;要充分利用現代物流技術、集裝箱多式聯運技術和標準化技術等,推進綜合交通體系構建,協調不同運輸方式的組織管理,實現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高效協同,逐步達到無縫銜接和零換乘。
3、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行業建設及和諧社會建設。針對我省人多地少、資源短缺、交通發展面臨資源與環境的嚴重約束的現狀,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發展高效低耗運輸裝備,開發交通環保新技術,節約資源,減少能耗,保護環境,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行業建設,推動節能減排工作任務的落實。
。ǘ╆P于研發重點。
根據以上任務,在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廳技術管理等有關專家的意見,我們初步建議將以下內容作進一步修改完善后,作為未來特別是“十二五”時期我省交通運輸科技的研發重點,列入“十二五”科技規劃。同時繼續實施“研發重點”內的項目必須逐年列入年度計劃、重點以外的項目原則上不再立項的思路。
1、交通設施建設。
。1)鋼橋面鋪裝技術;
。2)高速公路拓寬技術及拓寬工程的指南、標準;
。3)大型跨海通道、特大跨徑橋梁設計施工成套技術;
。4)大型水下港工建筑物檢測診斷技術;
。5)深水防波堤結構與施工關鍵技術;
。6)碼頭新型結構及護面塊體開發研究;
。7)超深重力式碼頭結構與土體相互作用關鍵技術;
。8)離岸深水港口建設技術;
。9)深水航道與河口疏浚技術;
。10)公路、鐵路兩種運輸樞紐結合、共建的設計規范。
2、交通設施養護。
。1)農村公路路況評定標準及養護技術指南;
。2)橋梁隧道等結構物的病害預防、維修加固、全面檢測成套技術及相關數據庫的建立;
。3)高速公路及干線公路邊坡養護及檢測技術;
。4)港口和航道生態保護與恢復、水土保持技術。
3、交通管理與信息化。
。1)各種運輸方式在綜合運輸中的比較優勢、分配比例;
。2)城市客運各種方式的規律研究、政策研究;
。3)智能化交通運輸管理技術及相關運輸裝備研究;
。4)事故預防預警技術、應急反映系統和快速搜救技術;
。5)交通信息資源整合利用、共享;
4、交通可持續發展技術。
。1)交通建設中土地的集約利用;
。2)深水岸線資源綜合利用;
。3)沿海淺水深用技術;
。4)路面材料再生和路面結構耐久性技術;
。5)車輛和船舶節能、環保技術;
。6)替代能源研究。
。ㄈ╆P于保障措施。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引導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在 “三大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將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現代交通的戰略基點,作為調整交通運輸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并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落實好科技經費、管理力量、管理機構和科技中介的培育措施,使交通事業真正走上科技主導的道路。
1、制定發展規劃。交通科技發展規劃是明確未來一個時期交通科技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發展重點、發展舉措的重要載體。規劃的編制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分析和把握未來交通事業的發展趨勢,確定科技發展方向和切入點,凝練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必須尊重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規律,尊重交通事業的發展規律,體現前瞻性、系統性、科學性、實用性和“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實現科技事業對發展的支撐和引領。要在本次調研的基礎上,盡快開展“科技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的編寫。各市各單位也應開展規劃或發展思路的制訂,對未來五年工作的目標、原則、重點進行全面研究和布置,從而形成全省性的上下銜接的交通科技規劃體系!
2、強化計劃管理。強化計劃管理是落實規劃思路、實現宏觀統籌的有效抓手,是執行科技決策、配置科技資源、組織科技活動的重要保證。形成規劃、計劃、政策的協調互動機制,將為提高管理水平、保證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保障。為此,必須繼續逐年編制年度科技計劃、年度成果推廣應用計劃、年度地方標準編制計劃,同時完善計劃實施的相關配套措施,改進計劃管理方式,充分發揮各市、各單位在管理中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著力解決好項目督查不夠有力、課題結題滯后、部分項目科研配套經費難以落實、廳科研計劃與公航運三局計劃的銜接等問題。
3、營造政策、制度環境。政府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于政策、制度環境的建設。政策、制度是在實際工作中反復地運行著的,這種運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直接關系到發展的進程。當前要繼續實施好“廳科技項目與成果管理辦法”、“重大科技項目招投標辦法”等政策和項目投資額確定、限額申報、課題承擔人條件、對“283”人選的傾斜等方面的制度,并著重做好績效評價、科技資金審計等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此外還要進一步從標準角度考慮、解決成果推廣的依據問題。
4、加大資金投入?萍纪度胧强萍歼M步的必要條件和基本保證。廳的科技投入呈逐年加大趨勢,“十五”的五年里平均每年安排項目76項、經費490萬元,“十一五”的五年每年平均安排項目64項、經費1300萬元。項目數量減少使研究相對集中,但經費卻增加了2.67倍。盡管廳經費的漲幅較大,但全省性的投入還要大力加強。除省級投入需要加大外,要解決好市級科技經費來源問題,并健全監管制度,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效益。此外還要逐步建立政府和工程業主、交通企事業單位共同組成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研經費籌措機制、投入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形成投入體系,保證交通科技可持續發展。
5、加快人才培養和智力引進步伐。人才資源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如果說創新是行業發展的靈魂,那么高素質的人才則是創新的靈魂。近年來我廳人才培養力度不斷加大,成效明顯。下一步要繼續以重大科研和建設項目為載體,推動高科技人才資源整體開發,造就一批具有國內前沿水平的高級專家;要進一步破除論資排輩現象,培養造就中青年高級人才;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培養適應發展需求的各類應用型專業人才;要建立高層次人才引進和流動機制,納天下英才為我用。
6、加強管理力量建設。抓好管理力量的建設是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也是完善交通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任務,“科教興交”必須有組織保障。建議各市將管理機構、人員配置列入議事日程,同時由廳組織好管理人員的教育培訓,通過管理隊伍的加強和管理方式的改進,彌補相關欠缺。
7、加緊完善企業、院所、中介層面的創新體系。創新體系的運行質量取決于體系中政府、企業、院所、中介四方面要素是否完備、作用能否發揮。前述六個方面的工作主要為政府層面的工作,為實現創新體系的良好運行,還必須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使行業創新獲得真正的動力源。要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使企業加大研究開發的投入;要改善科技計劃支持方式,更多地反映企業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納企業、支持企業承擔重大研究開發任務;要創造環境完善技術轉移機制,真正實現“產學研”的結合。要發揮教學、科研、設計院所及咨詢機構的主力作用。一方面要發揮其人才密集、信息資料齊備、實驗手段先進的優勢,另一方面解決好外來院所的理論研究與我省工作實際的進一步結合、引進智力的同時帶動交通人才隊伍素質的提高、智力引進的近親繁殖等問題,使各院所與項目建設單位、與企業共同打造交通科技創新鏈。要培育并發揮專業的科技中介組織在配置科技創新資源、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整體創新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要創造條件強化各級工程設計、咨詢機構功能,與專業中介一起形成我省的交通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努力實現交通科技中介的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
|